曾經的我以為,嘉定,不過是逢年過節(jié)來探望爺爺奶奶的地方。幼時的我,出生在長寧,在普陀長大,那時的我怎么也想不到,未來我會常住嘉定,更想不到的是,我會成為一名醫(yī)務工作者。
2008年,伴隨著我父母的最后一次爭吵,我的生活軌跡開始出現了轉折,仍在普陀讀書的我開始了每周普陀、嘉定往返跑的日子。那時爺爺奶奶總是帶著我,周五晚上趕回嘉定,周日再趕回普陀,循環(huán)往復,這么一堅持,便是整整八年。從此,我與嘉定展開了不解之緣,而普陀,則成了埋在心中的回憶。
那時的我總陪著爺爺到嘉定區(qū)中心醫(yī)院配藥。每次配完藥,爺爺就會帶我去買一杯奶茶。那時的奶茶一元一杯,滿是香精和色素,但卻格外的香甜。年幼的我總是跟在爺爺的屁股后面:“爺爺爺爺,你什么時候再去配藥呀,我好想出去玩!”那會兒我總覺得,去醫(yī)院就能有正當理由拖著家人帶我玩,就能有各種各樣的好吃的。對醫(yī)院,卻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。
其實最初學習護理專業(yè),并沒有什么壯志凌云的理由,不過是因為足夠穩(wěn)定,想要按部就班的過日子。轉折發(fā)生于我實習時看到的一次大搶救。一個約莫三十來歲的小伙子,原定于第二天出院,卻在午睡時突發(fā)心臟驟停,老師們隨即開始搶救,按壓、給氧,推針……一套操作行云流水一般,我一時間竟看呆了。我感慨于生命竟如此脆弱,頃刻之間就會處于凋零的邊緣。我更震驚于醫(yī)者之神奇,竟能將一個站在懸崖邊上岌岌可危的人奮力拉回。那一刻,我的心底種下了一顆種子,我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。
2019年,我如愿來到嘉定區(qū)中心醫(yī)院,開始了正式的旅途。去年五月,待我極好的爺爺突發(fā)疾病,與世長辭,便是在我工作的地方。很遺憾,即使就在醫(yī)院工作,我仍然沒見到他最后一面,回到醫(yī)院上班的那一天,我原以為我會無法面對,卻沒想到,當熟悉的感覺襲來,我內心竟無比安穩(wěn),因為那時的我覺得,爺爺就在我的身邊陪著我,他從未離開。
爺爺生前是方泰小學的一名退休語文老師,或許是受他熏陶的緣故,我從小便熱愛寫作。醫(yī)院開展的敘事護理學習以及采編小組的活動,讓我再次有機會提筆寫作。落筆之處皆為思念,我將思念化作文字,千言萬語,皆在字里行間。
總有人說我的生活經歷了太多,但我卻并不這么認為,我從不苛責生活虧待于我,因為即使父母離異,我仍然獲得了所有家人濃濃的關愛。即使家人逝世,我也能有各種方式寄托思念。看吧,生活就是這么的有趣,冥冥之中,我的種種經歷成為了我與嘉中心的一條紐帶,分不開,斬不斷。
好事總是發(fā)生于下一個轉彎,人之經歷皆有緣,我想,我的緣之所向,應該就是嘉中心吧。